简单介绍几句话简单介绍几句话
仪器型号:Bruker Dimension ICON;Bruker Multimode 8;牛津MFP-3D infinity
测试周期:3-7个工作日
原子力显微镜(AFM)
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一种可用来研究包括绝缘体在内的固体材料表面结构的分析仪器。它通过检测待测样品表面和一个微型力敏感元件之间的极微弱的原子间相互作用力来研究物质的表面结构及性质。将一对微弱力极端敏感的微悬臂一端固定,另一端的微小针尖接近样品,这时它将与其相互作用,作用力将使得微悬臂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扫描样品时,利用传感器检测这些变化,就可获得作用力分布信息,从而以纳米级分辨率获得表面形貌结构信息及表面粗糙度信息。原子力显微镜可得到样品的三维形貌、粗糙度、弹性模量、力曲线等信息。
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模式
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模式是以针尖与样品之间的作用力的形式来分类的。主要有以下3种操作模式:
一、接触模式
从概念上来理解,接触模式是AFM最直接的成像模式。AFM 在整个扫描成像过程之中,探针针尖始终与样品表面保持紧密的接触,而相互作用力是排斥力。扫描时,悬臂施加在针尖上的力有可能破坏试样的表面结构,因此力的大小范围在10 - 10~10 - 6 N。若样品表面柔嫩而不能承受这样的力,便不宜选用接触模式对样品表面进行成像。
二、非接触模式
非接触模式探测试样表面时悬臂在距离试样表面上方5~10 nm 的距离处振荡。这时,样品与针尖之间的相互作用由范德华力控制,通常为10 - 12 N ,样品不会被破坏,而且针尖也不会被污染,特别适合于研究柔嫩物体的表面。这种操作模式的不利之处在于要在室温大气环境下实现这种模式十分困难。因为样品表面不可避免地会积聚薄薄的一层水,它会在样品与针尖之间搭起一小的毛细桥,将针尖与表面吸在一起,从而增加尖端对表面的压力。
三、敲击模式
敲击模式介于接触模式和非接触模式之间,是一个杂化的概念。悬臂在试样表面上方以其共振频率振荡,针尖仅仅是周期性地短暂地接触/ 敲击样品表面。这就意味着针尖接触样品时所产生的侧向力被明显地减小了。因此当检测柔嫩的样品时,AFM的敲击模式是最好的选择之一。一旦AFM开始对样品进行成像扫描,装置随即将有关数据输入系统,如表面粗糙度、平均高度、峰谷峰顶之间的最大距离等,用于物体表面分析。同时,AFM 还可以完成力的测量工作,测量悬臂的弯曲程度来确定针尖与样品之间的作用力大小。
原子力显微镜工作模式的比较
一、接触模式
优点:快,是唯一能够获得“原子分辨率”图像的AFM垂直方向上有明显变化的质硬样品,有时更适于用Contact Mode扫描成像。
缺点:横向力影响图像质量。在空气中,因为样品表面吸附液层的毛细作用,使针尖与样品之间的粘着力很大。横向力与粘着力的合力导致图像空间分辨率降低,而且针尖刮擦样品会损坏软质样品(如生物样品,聚合体等)。
二、非接触模式
优点:没有力作用于样品表面。
缺点:由于针尖与样品分离,横向分辨率低;为了避免接触吸附层而导致针尖胶粘,其扫描速度低于Tapping Mode和Contact Mode AFM。通常仅用于非常怕水的样品,吸附液层必须薄,如果太厚,针尖会陷入液层,引起反馈不稳,刮擦样品。由于上述缺点,non-contact Mode的使用受到限制。
三、轻敲模式
优点:很好的消除了横向力的影响。降低了由吸附液层引起的力,图像分辨率高,适于观测软、易碎、或胶粘性样品,不会损伤其表面。缺点:比Contact Mode AFM 的扫描速度慢。
1. 制样要求
1) 粉体样品:送样单说明制样条件,比如制样浓度、分散剂、是否超声以及超声时间的具体要求;
2) 液体样品:送样单说明制样条件,是否稀释以及稀释多少倍、分散剂、是否超声以及超声时间等;
3) 薄膜或块体:需要标明测试面,测试面的表面粗糙度不超过1μm。
2. 样品要求
1) 样品状态:块体/薄膜、粉末、液体;
2) 块体/薄膜样品:长宽要求5-30mm,厚度要求1-10mm;
3) 粉末样品:至少提供10mg;
4) 液体样品:至少提供1mL。
3. 其它要求
1) AFM测试制样较难,样品中成分需要详细注明,特别是否含有一些高沸点难干燥的成分,含有较多有机杂质的需要提纯处理;
2) 如对测试位置形貌有要求,如测纤维直径、量子点大小、纳米片厚度等要求的,需要精准定位测试,并需要提供对应的SEM形貌图;
3) 扫描区域请根据目标物质实际大小谨慎选择,过大或过小均得不到理想效果;常规扫描区域可选范围:1um*1um—20um*20um,分辨率256*256,请根据样品形貌进行选择合适的测试范围,超过此范围工作量增大,会根据工作复杂程度收费,分辨率增加会影响测试时间,导致工作量增大,费用会相应增加;
4) 测试PFM、KPFM、C-AFM、PeakForce TUNA的材料需要将样品制备在导电基底上,基底大小符合块状样品的尺寸要求,KPFM、C-AFM、PeakForce TUNA的样品需要导电或至少为半导体;
5) PFM,KPFM测试需要样品表面十分平整,样品粗糙度最好在10-200nm之间,粉末样品测试很难测到较好结果,下单前请确保风险可接受。
形貌测试
弹性模量
KPFM
AFM粉末制样时基片的选择有云母、高序热解石墨HOPG、单晶硅片、玻璃、石英等;一般要结合样品的亲疏水、表面化学特性等选择合适的基片,对于详细研究粉体尺寸、形状等特性,应尽量选取表面原子级平整的云母、HOPG等作为基片。常规可提供云母片 硅片制样,其他基底需自行提供。
不像SEM、TEM或者金相那样,测试时规定倍数要求,AFM一般要告知扫描范围,常规是1*1μm到20*20μm;范围过小,分辨率可能达不到,范围过大,可能测不出来较好的图像,而且会增加扫描时间。
一般来说大部分AFM仪器测试的Z相范围是1um左右(有些仪器可能到10um),因此样品表面起伏过大的样品可能会超出仪器扫描范围,测出的表面形貌不准确,另外粗糙度比较大的样品会导致针尖易磨钝或者受污染,且磨损无法修复增加耗材成本。
AFM拍摄无法像扫描电镜一样确认样品的整体形貌,再选择合适的区域扫描,AFM只能随机选取位置,而且原子力显微镜成像范围较小只有几微米,如果样品表面不同位置的粗糙度差别比较大,那就有可能拍不到符合预期的位置,对于这种样品最好先拍一下扫描电镜或者透射电镜看一下形貌,根据情况适当增加扫描的位置会好一些。
作为轻敲模式的一项重要的扩展技术,相位模式是通过检测驱动微悬臂探针振动的信号源的相位角与微悬臂探针实际振动的相位角之差(即两者的相移)的变化来成像。引起该相移的因素很多,如样品的组分、硬度、粘弹性质,模量等。因此利用相位模式,可以在纳米尺度上获得样品表面局域性质的丰富信息。值得注意的是,相移模式作为轻敲模式一项重要的扩展技术,虽然很有用。但单单是分析相位模式得到的图像是没有意义的,必须和形貌图相结合,比较分析两个图像才能得到你需要的信息。简单来说,如果两种材料从AFM形貌上来说,对比度比较小,但又非常想说明这是在什么膜上长的另外一种,这个时候可以利用二维形貌图+相图来说明(前提是两种材料的物理特性较为不同,相图有明显对比信号才行)。
力曲线和Force mapping的区别就在于力曲线采集的数据少(类似能谱点扫,一般随机采集3-5个点),Force mapping采集的力曲线多(类似力曲线面扫,分辨率可以为16*16,32*32等),面扫的每个点的力曲线都可以导出,但是数据量比较大,一般不建议全部导出;杨氏模量图的可以获得面范围内的杨氏模量分布,分辨率一般为256*256,但默认不保存力曲线的数据,如果需要在采集杨氏模量图的时候保存力曲线的数据需要提前说明。
表面粗糙度计算,这是AFM的优势,可以得到全图粗糙度和所选区域的粗糙度,Rq:均方根粗糙度和Ra:平均值粗糙度,这两个都能参考,在使用时同组数据保持一致就行。如果需要获得粗糙度值,在AFM的离线软件选中高度图,直接点击roughness即可。
扫一扫关注微信